当前位置:首页>热点触达>ID.雄心,大众汽车集团以创新强化中国驱动力

ID.雄心,大众汽车集团以创新强化中国驱动力

来源:新华网      
发布日期:2021-07-23

2021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1280万辆,同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4.4%,依然是全球最有力的增长极。深耕此间40余年的大众汽车再度收获红利:前六个月在华共交付约185万辆,同比去年增长16.2%,以18%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。

这还不是大众的“真实”水平。大众汽车集团(中国)CEO冯思翰博士表示:“由于二季度面临半导体芯片短缺影响,无法完全满足客户需求。我们必须消化库存的订单,让客户在这个过渡期当中获得一些非常好的解决方案。”

产业激烈变革时代,对大众来说,混杂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越来越多。一方面,旗下的豪华车与高档车市场份额双双创下新高;另一方面,All in电动化的ID.战略与期望出现了一定距离。两个维度的反差,不仅需要大众耐心与恒心去抹平差距,更凸显出本地化随机应变的必要。

7月13日,大众汽车集团发布了全新的“2030 NEW AUTO战略”,强化了转型的力度和速度。冯思翰博士认为,相比此前的2025战略,中国市场将发挥更大作用。这里的消费潜力与创新氛围,为大众汽车集团转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沃土。“中国不仅是大众汽车集团最大的单一市场,更是我们的‘伙伴’和‘引领’”。

销量逆势突破 决战中国

上半年,奥迪品牌共计交付新车41.87万辆,创下同期新高。与去年同比,增长达到38.4%,增幅超过了老对手奔驰。市场份额也实现了历史最好成绩,达到了4.1%。保时捷前6个月共交付4.87万辆,同比增长23%,如果不出意外,保时捷全年销售总量有望在中国首次突破6位数,超过10万辆。

在芯片资源有限的条件下,可以理解的是,保障量产车生产难度更大。冯思翰介绍,大众集团燃油车主要采用MQB和MLB两个平台,其中大众和斯柯达品牌多数车型由MQB平台生产,奥迪和保时捷部分车型采用MLB平台。而此次芯片荒主要影响的正是MQB平台生产,这对于旗下产品大多出自MQB平台的上汽大众来说,影响更大一些。

让人忧心的是,缺芯警报并不会很快解除。尽管有些组件已经推出了替代芯片,但类似ESP电子转向芯片这种精密芯片,短时间内难以做到替代。冯思翰预测,起码到今年三四季度,缺口才能慢慢补上。要想彻底解决,需要到2022年甚至更久一些。“我希望我们的销售率能尽快回到正轨。”

ID.雄心 彰显重塑能力

在政策促进和市场需求双推动下,中汽协预计,2021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,同比增长6.7%,结束连续三年的下滑状态。

新能源车是最大的推手。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达到110.3万辆,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4.9%,创历史新高。随着全国两会明确“双碳”目标,新能源车的市场环境会进一步优化,预计今年国内新能源车全年销量将达到240万辆,开始进入真正市场化阶段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大众汽车品牌的ID.电动车战略正当其时。五年前,大众开启了电动化征程;两年前,按下了全力转向的快进键。而效果也相当不错——过去的一年里,大众在全球共交付约23万辆电动车,是2019年总量的三倍。

在中国的电气化转型也处于稳步推进中。作为该战略的具象体现,大众的ID.系列在市场逐步得到认可。经过3个月的实际销售期后,至今年6月,ID.4累计销量已达6976辆,按照一汽-大众预计,7月份ID.系列单月销量有望达到3000辆。

很显然,ID.系列的销量增长幅度正接近于更早进入市场的对手,这对于坚定大众的电动化雄心起到积极作用。

随着ID.系列在欧洲捷报频传,4月份,ID.4夺得了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,因此有舆论认为,ID.系列在华表现不及欧洲,但这多少有偏颇之嫌。正如冯思翰所说,ID.系列目前在欧洲、美国都很好,但需要把三方面因素考虑进去。

一方面,欧洲ID.车型销售更早,去年就推出了ID.3,在中国实际销售是从3月底才陆续开始的,所以ID.系列在中国知名度和销量都还不够高;另一方面,目前欧洲正处于中国3-5年前的状态,通过大幅度政府补贴,特别是减税来刺激新能源汽车销售;第三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已经有超过100款电动车,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而欧洲不一样,ID.系列在欧洲的竞争对手比在中国要少得多。

从以往中国车市的普遍规律来看,一款新车在正式投放后的3-6个月内将经历销量爬坡期。ID.4交付从今年3月底才正式启动,当前属于正常的爬坡阶段。另外,与竞品对比,ID.4前三个月月均销量接近达到1900辆,也高于新造车品牌投放之初的销量。

对于新上市的智能电动车来说,与其纠结于上市初期的销量绝对值,不如关注未来的成长性。冯思翰强调:“我们希望在新能源市场稳扎稳打,有质有量地增长,而不是昙花一现。”

考虑到中国市场的特殊性,ID.系列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成长也属正常。但可以预测的是,随着时间递进,ID.系列较竞品在定价、安全性、可靠性和均衡性等诸多方面的优势也将被市场认知。冯思翰表示,预计到今年年底,ID.家族系列产品的销量将达8-10万辆。“为什么我们如此有这样的信心?因为我们是一个强大的挑战者,我们正在进行自我重塑。”

扎根中国 伙伴引领

狼堡当地时间7月13日,大众汽车集团发布了全新的“2030 NEW AUTO战略”。从all in电动化到打造业界最大的软件企业,从加快碳中和到塑造未来几代人的移动出行,干货满满,“躯体”、“灵魂”,一个都不少。作为年销量超过千万辆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,大众以全面转型、全速前进的姿态拥抱未来,为传统车企转型树立了一个新的范本。

“在‘NEW AUTO’战略当中,中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。”冯思翰说道。就在2030战略发布的同时,大众集团与国轩高科进一步深化合作伙伴关系,在大众汽车集团萨尔茨吉特工厂,国轩高科作为技术合作伙伴,双方将在电池工厂的生产布局、设备部署及生产工艺流程上强强联手,加速实现电芯工业化生产。基于大众体系,国轩高科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又一成功案例。

此外,大众安徽也会发挥重要作用,作为大众最先进的下一步机电一体化平台, SSP平台将由大众安徽部署实施。在电池供应方面,大众强化了与宁德时代、A123的合作;在自动驾驶方面,大众与大疆合作推出的“L2+”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,两年后将投入使用。“我们虽然遇到了挑战,但绝对没有减速,在中国的所有战略和计划都在全力推进。”冯思翰说。

虽然数字层面的比较更加显而易见,但发生在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骨子里的变化,更值得琢磨。过去几年里,相对于逆势行情下的市场份额增长,大众汽车集团通过一系列创新投资与合作,进而重构在华战略布局,具有更深远的意义。

去年5月,大众增资获得江淮汽车50%的股份,同时增持江淮大众股份至75%,这是大众汽车集团第一次成为中国合资企业的控股股东。几乎与此同时,大众中国入主电池生产企业国轩高科,持股比例达到26.47%,成为国轩高科第一大股东。再度“第一个吃螃蟹”,完成对中国国有汽车集团的收购,其意义可以与40年前首开汽车合资先河相媲美。

对于类似大众汽车这样的千万辆级巨无霸来说,任何一项战略决策背后一定是谋定后动。特别是对中国这一全球最重要的单一市场来说,更是牵一发动全身。如何正确定位并对待中国市场,是所有战略成败的关键。

冯思翰对此有清楚思考,他表示,中国市场对于大众集团的意义,并非仅是其最大单一地区市场的销量担当。伴随着中国新能源车市快速成长,中国已经成为包括大众在内整个汽车界从“燃油”向“电动”转型的重要驱动力。

“我们植根中国、我们深耕中国,同时期待提升在中国市场的地位。中国不仅是市场,更是‘伙伴’和‘引领’,机遇就在眼前,因为我们有着极具竞争力的电动化攻势。”

自2019年担任大众汽车集团(中国)CEO以来时间不长,但冯思翰潜意识里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本地人,他会与自己的“第二故乡”同呼吸,共悲喜。

冯思翰在社交平台写到:“在中国的十余年里,我结识了许多善良、友好的中国人。无论时值顺境抑或艰难时刻,我们都是人民的、大众的汽车企业,是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汽车发展40年历程中的一份子,为此我们深感自豪。”

燃油车时代的巨无霸迈入一条新赛道,与闯入汽车界的科技企业、投资公司这些“门外汉”们从零开始制造新物种,表面看来大众汽车失去了过去的优势,但鉴于电机和软件的通用化特征,电动/软件时代,千万辆级企业的规模优势将更明显。

以电动车为例,大众汽车集团将集中开发并逐步采用一款标准化电芯,通过“一体适用”的设计及庞大的生产规模,集团将大幅降低电池成本。冯思翰曾自豪地说到:世界上有哪个汽车制造商,有能力或产量来配合,在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实现几百万辆纯电动汽车投放?与当下即使炙手可热、年销量不到10万辆的的新兴企业相比,之间是数量级的区别。

对大众来说,当下最重要的是时间和耐心。中国有句话说:船小好掉头,对于大众这样400万辆庞大体量的巨轮,转向绝不是一蹴而就之事。但一旦转过弯来,势大力沉,乘风破浪,绝不再是小舢板可以比肩的了。



京ICP备14018688号-3

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3548号